文物
截至2019年12月,域內登錄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共有335處,其中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,湖南省級24處,長沙市級28處,瀏陽縣級58處,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212處。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2處,文物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4處(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 處,省級3處,長沙市級5處,瀏陽市縣級14處)。國有可移動文物約1.8萬余件(套),其中,珍貴文物2910件(套)。瀏陽紅一方面軍活動舊址、桃樹灣劉氏大屋入選第八批“國保”,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增補點(2處)并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,“國保”單位數量增至7家13處,居全省前列。瀏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總數已達到9320件/套,其中珍貴文物1037件/套。2019年新鑒定的藏品共計153件/套, 其中二級文物1件/套,三級文物22件/套,一般文物126件/套。
?不可移動文物
瀏陽文廟 ?始建于宋元間,其址初在縣城東,明弘治末年(1505)遷至縣城西,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)遷建于今址(圭齋中路81號瀏陽一中校園內)。瀏陽文廟坐北向南,周圍筑有高墻,占地總面積1783.3平方米。廟南北長147.5米,東西寬42.6米。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宮墻,開拱門;次石欄砌泮池,再次為欞星門,經踏梯上大成門,過甬道,再上階梯,即大成殿;最北為“御碑亭”。主體建筑大成殿高17.15米,磚木結構,正面全系朱漆花雕,鏤空格門,嵌入石柱之間。殿外四周為1.6米高的石臺,內外石柱32根。重檐歇山屋頂,覆蓋黃瓷瓦7000余片,屋角飛翹,鳳凰尾吊小銅鈴。正屋脊蓋藍花白瓷磚,中豎葫蘆狀寶頂,兩端鰲尾爪。殿兩旁圍有高1.3米高的石欄桿。殿前左右兩階分別接通東西兩廊。階下為石欄圍護的石砌露臺。臺下東西各置舞亭一個,為祭孔時舞生演舞之所。露臺下踏步臺階中方有祁陽石雕“雙龍戲珠”。“ 文化大革命”時期被破壞,后修復。下露臺,即與石甬道接通,直通大成門。甬道兩旁東西廡建殿相對應,各有門通大成殿后。甬道南端左右安有鐘鼓亭各一個。有大成門下階,即是欞星泮池(后改為花池)。廟后有奎文閣。譚嗣同曾在奎文閣創(chuàng)辦中國近代第一個民間科技團體“新算學館”。文廟建成后屢經戰(zhàn)亂和“文化大革命”破壞,損壞嚴重。湖南省文物局和瀏陽市(縣)分別于1986年、1990年、2002年多次維修。1982年,瀏陽文廟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3.3.5瀏陽文廟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譚嗣同故居??又稱“大夫第”,位于湖南省瀏陽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區(qū)北正南路101號,始建于明朝末年,原為周姓祠宇,主體建筑占地2,000多平方米。后由譚嗣同的祖父譚學琴(曾任瀏陽縣吏)買下作為私第。并改造成庭院式民居建筑。清咸豐九年(1859),譚嗣同父親譚繼洵考取進士,官至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,任職期間,其宅奉旨命名為“大夫第官邸”。故譚嗣同故居又稱“大夫第”。故居坐西南朝東北,磚木結構,覆小青瓦,三進五開間,兩側列私塾、花園、倉廒、雜物等。現存前、中、后三棟及過亭等主體建筑,大小房間計24間,面積762平方米。1996年11月,譚嗣同故居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1998年完成修復并對外開放。
胡耀邦故居 ?胡耀邦故居位于湖南省瀏陽市中和鎮(zhèn)蒼坊村敏溪河畔,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,房屋坐北朝南,土木結構,小青瓦頂,清末江南民宅風格建筑。故居占地200平方米,共7間。四周有圍墻。1915年11月20日,胡耀邦出生在這棟老屋。他在這里度過童年和少年, 1930年10月胡耀邦離開故鄉(xiāng)。1962年,胡耀邦帶職下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兼湘潭地委第一書記。當時,瀏陽隸屬湘潭,胡耀邦利用來瀏陽檢查工作的機會,回到家鄉(xiāng),看望健在的老師和鄉(xiāng)親父老。此時,他的舊居已是危房,后來因未及時加固,外墻被洪水推塌。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,再三叮囑家人不準興土木,修復故居。1995年是胡耀邦誕生80周年,瀏陽市啟動修復胡耀邦故居。并于當年7月竣工。12月,胡耀邦故居對外開放。此后,國家和省、長沙市分別于1996年、1997年、2000年、2001年、2012年投入資金搶救維修。2012年1月,胡耀邦故里旅游景區(qū)獲批國家AAAA級景區(qū)。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6年12月,胡耀邦故居被列入《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(qū)名錄》。
石霜寺石霜寺位于瀏陽城南30公里處金剛鎮(zhèn)石莊村,因山而名。為湖南名寺。石霜寺又名崇勝禪林,據碑文和舊志載:寺始由唐僖宗李儇(862-888年)下旨,命丞相裴休監(jiān)建。寺坐北朝南,依山而建,呈參差錯落之格局。鼎盛時期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,曾管轄寺院48處,房屋5048間。唐僖宗賜香火田300石,傳有騎馬關山門之說。1978年起,湖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管理局和長沙市佛教協(xié)會曾先后撥款進行維修和重建。1991年,臺灣唯一法師捐資新建山門。同年,國家劃定石霜寺土地使用范圍計一萬三千八百多平方米。1993年,新修齊堂、禪堂,增設念佛堂,并定為“比丘叢林”,每年舉行“佛七法會”。
瀏陽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
(共7家20處)
序號 |
名 稱 |
年代 |
類 別 |
公布時間 |
詳細地址 | |
1 |
紅一方面軍活動舊址 |
紅一方面軍成立舊址—李家大屋 |
中華民國十九年 (1930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永和鎮(zhèn)菊香社區(qū)大屋組 |
2 |
紅一方面軍后方醫(yī)院舊址—范家祠堂 |
中華民國十九年 (1930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小河鄉(xiāng)田心村花園組 | |
3 |
紅十六軍臨時軍部舊址—黃五美祠 |
1931年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小河鄉(xiāng)皇碑村橫嶺組 | |
4 |
紅十六軍兵工廠舊址—李氏家廟 |
1930年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大圍山鎮(zhèn)瀏河源村新征組 | |
5 |
文家市大捷遺址 |
中華民國十九年(1930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文家市鎮(zhèn)文家市村中洲組、文市組、泉塘組之間 | |
6 |
文家市大捷戰(zhàn)地醫(yī)院舊址――彭家大屋 |
1930年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文家市鎮(zhèn)文家市村龍灣組 | |
7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及增補點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 |
中華民國十六年 (1927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1961.3.4 |
瀏陽市文家市鎮(zhèn)文家市村人民路34號 |
8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增補點――上坪會議舊址 |
中華民國十六年 (1927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大圍山鎮(zhèn)上坪村上坪組 | |
9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增補點――劉家祠堂 |
中華民國十六年 (1927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大圍山鎮(zhèn)白沙村街上組 | |
10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增補點——江口陳家祠堂 |
1927年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張坊鎮(zhèn)江口村七溪組 | |
11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增補點——圍山書院 |
1927年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大圍山鎮(zhèn)東門村大平組 | |
12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增補點——積谷倉 |
1927年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文家市鎮(zhèn)文家市村秋收廣場一側 | |
13 |
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增補點——彭家大屋 |
1927年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文家市鎮(zhèn)五神村草坪組 | |
14 |
譚嗣同故居及增補點 |
譚嗣同故居 |
清同治四年 (1865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1996.11.20 |
瀏陽市淮川街道北正社區(qū)北正路101號 |
15 |
譚嗣同墓 |
清光緒二十七年(1901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3.3.5 |
瀏陽市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組 | |
16 |
譚嗣同祠 |
中華民國二年(1913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3.3.5 |
瀏陽市淮川街道城西社區(qū)才常路89號 | |
17 |
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|
中華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年 (1930—1931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3.3.5 |
瀏陽市大圍山鎮(zhèn)楚東村漾水灣組 | |
18 |
胡耀邦故居 |
中華民國四年 (1915) |
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|
2013.3.5 |
瀏陽市中和鎮(zhèn)蒼坊村大屋組 | |
19 |
瀏陽文廟 |
清道光二十三年 (1843) |
古建筑 |
2013.3.5 |
瀏陽市淮川街道聯城社區(qū)圭齋東路81號 | |
20 |
桃樹灣劉氏大屋 |
清 |
古建筑 |
2019.10.16 |
瀏陽市金剛鎮(zhèn)丹桂村清江片桃灣組 |
文廟古樂器 ??系瀏陽西鄉(xiāng)邱之稑(1781~1849)仿中國古代樂器創(chuàng)制而成。在學習曲阜孔廟古樂器的基礎上,有所創(chuàng)新。他用匏瓜制作的匏塤,彌補中國古樂器八音中缺少匏的空白,在律制音階范圍內,新增呂律管12個,可旋相為官,使之具備全排風簫的音階。清末民國初,瀏陽文廟古樂器及其演奏水平,在全國最負盛名。民國7年(1918),軍閥混戰(zhàn),北軍占領瀏陽,搶走玉質特磬一口。抗戰(zhàn)中期,國民黨省政府調瀏陽古樂器去耒陽演奏,遇敵機轟炸,損失部份。日軍占領瀏陽前,禮樂局工作人員將古樂器深埋土中,被竊去銅質編鐘八口。后來雖略有添置,但這批新制樂器,與邱之稑定標準已有差距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這批古樂器由縣文化館接收。1951年,瀏陽縣(今瀏陽市)舉辦瀏陽文廟古樂器展覽,時任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曾前來參觀,并指出要妥為保管。1953年將其運往省博物館。1954年,省文化局邀請原禮樂局老藝人劉蒲仙等赴長沙,組成瀏陽古樂整理組,經過10個月的整修,添制兩排風簫,六個塤,新鑄八口編鐘,修整所有破損的樂器。1956年,中央音樂研究所所長楊蔭瀏到長沙,邀請瀏陽古樂藝人演奏。1962年,文化部指示成立瀏陽古樂搶救挖掘委員會,將古樂器運回瀏陽,由劉蒲仙、彭傳彭、胡長秋等人進行考校,經再次添制和修繕,使原古樂器獲得基本恢復,并于1963年送省博物館保存。文廟古樂器,按其制作物質之不同分為: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等八類,謂之八音。金類有鏞鐘、特鐘、編鐘,石類有特磬、編磬,土類有塤,革類有彭鼓、應鼓、楹鼓、搏鼓鼗鼓,絲類有七弦琴、瑟,木類有祝、敔,匏類有笙、匏、竽,竹類有風簫、洞簫、箎、龍笛。
元代青銅器——爵(盛酒器) ?1983年4月城郊區(qū)文教辦李培飲在掘土時偶得。重1.5市斤,由二柱腳、流、尾、腹、三足及手柄等組成。腹部有饕餮紋,上刻“大德乙已文靖書院”八字。經鑒定,系元代大徳十年(1305)的仿制品。制作精細,鐫刻精美花飾秀麗,是考證元代手工制品的珍貴文物。
象牙笏 ?據清同治縣志《石霜寺記》云,系唐朝宰相裴休監(jiān)造石霜寺時,贈給主持僧普會的。傳至清康熙年間,寺僧不慎遺失。直至同治七年(1868),縣人劉澎訪到蹤跡,將其購回,歸還石霜寺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轉木平寺。1955年時縣文化部門在棖沖鄉(xiāng)珠寶沖木平寺僧唐規(guī)矩處收得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