瀏陽文廟祭孔音樂
清道光九年(1829),瀏陽縣令杜金鑒聘請本縣監(jiān)生邱之稑(1781~1848)組建瀏陽文廟禮樂局,邱之稑遵古法歷經(jīng)多年研制由匏、土、革、木、石、金、絲、竹等8種材料制作,有匏塤、土塤、革鼓、石罄、編鐘、琴瑟、簫笛等古樂器具和包括樂、舞、歌、禮等類似于宮廷古樂的曲目,又稱“八音”, 曲目通過打擊、吹彈、調和音階匯合演奏,演奏時場面盛大、音律雅淡、靜穆溫和,因此樂用于文廟祭祀,故稱為“文廟祭孔古樂”。 瀏陽文廟祭孔古樂沖破幾千年來“非天子不議禮、不作樂”的禁忌、在發(fā)掘整理古代“韶樂”的基礎上創(chuàng)制而成,是古代“韶樂”的完美再現(xiàn),曾獨步海內聞名天下,為“全國僅存之物”,尤以清朝末期民國初期最具盛名。1937年湖南大學教授張民鈞來瀏觀禮后撰文《國樂古禮在瀏陽》。著名音樂家楊蔭瀏教授稱之為“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”。
2014年12月,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瀏陽文廟祭孔音樂依托瀏陽文廟。瀏陽文廟是一處專門用于祭祀,朝拜孔子的宮殿式古建筑群,始建于北宋時期,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,2013年瀏陽文廟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瀏陽文廟歷史上每年舉行春、秋兩次祭孔,由縣最高行政長官擔任主祭官,另有陪祭八人,樂生、舞生、歌工等共計200余人,均由瀏陽祭孔樂舞專職機構一一禮樂局的人員擔當。祭孔儀式分六個篇章(迎神昭和、初獻雍和、亞獻熙和、終獻淵和、徹饌昌和、送神德和),從凌晨三時開始至五時結束,場面宏大,莊重肅穆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